健康知识

冬病夏治——三伏灸

2022-08-18 16:57:52 admin 17

冬病夏治——三伏灸

640 (14).jpg
三伏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,始见于唐代《初学记》引《阴阳书》,“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, 第四庚为中伏,立秋后初庚为后伏,谓之三伏”,被沿用至今。
      疾病应时而生,也应顺时就势,择时而治。冬病夏治,即夏季给予针对性的特殊方法施治,使得“冬病”于冬季减轻或消失的一种疗法,它与中医“天人相应”的思想密切相关。夏季自然界阳气生发之盛时,借助针灸、药物,乘势治之,补益温阳、祛除寒邪,可预防性地治愈或缓解 “冬病”的发作。
640.jpg

      三伏贴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宋·王执中用旱莲草外敷治疟,即所谓的“天灸”,亦称“药物发疱灸”。自宋代以后,逐渐形成三伏贴的雏形,直至明清时期三伏灸发展成熟,用于防治肺系疾病,其首见于清·张璐《张氏医通》,采用芥子、延胡索、 细辛、甘遂共研为末,加人麝香,贴敷肺俞、百劳、膏肓等穴治疗冷哮。

图片

三伏灸治疗疾病

      目前广泛应用的三伏灸疗法多于每伏第1天进行。“伏”是我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外的杂节气,含阳气潜藏、积蓄之意,阳气至夏至后逐渐积聚,到第3个庚日(每伏的第一日)达到顶峰,并维持一段时间。
三伏灸——疾病范围

中医辨证阳虚、寒湿证为主
1.久咳、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
2.变应性鼻炎、慢性鼻窦炎、慢性咽喉炎
3.小儿感冒、反复咳喘 、呼吸道感染、小儿腹泻等
4.顽固性腹泻、肠易激综合征、胃肠功能紊乱等
5.骨关节病 (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等)
6.妇女痛经、月经不调、围绝经期阳虚质等

      三伏灸疗程基本为1~3年。冬病夏治强调”固本”,注重远期疗效,需要有时间与次数保证,应至少连续3个夏天,以保证与巩固疗效。
三伏灸——注意事项

1.贴药后出现局部皮肤温热、麻木、微痒、刺痛等感觉,也有无症状者,这些均属正常现象。
2.贴敷者局部皮肤可能会有色素沉着遗留,几天后即可消失,无需处理。如出现小的水疱,一般保持局部干燥,不需要特殊处理;如水疱较大,可用消毒针或注射器针头刺破水泡,排尽水疱中水液,局部消毒后涂以烫伤膏促进伤口愈合,并保持局部干燥清洁,防止感染。
3.贴药后不能进食生冷、肥甘厚味、海鲜等发物刺激品。
4.热性疾病、严重心肺疾病、严重糖尿病、肺结核活动期间、支气管扩张、皮肤过敏或破损、瘢痕体质者以及孕妇均禁用三伏贴。
5.急性疾病暂不予贴敷。


首页
大事件
健康产品
理疗养生
加入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