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知识

大暑“养生明理”——消暑敛阳、神清意平

2022-08-02 18:01:14 admin 14

图片

大暑—养生明理

     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时值每年公历7月22~24 日,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20°时,为大暑节气。
640 (5).jpg
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记载:“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,六月中。小大者,就极热之中,分为大小,初后为小,望后为大也。”大暑多正值“中伏”前后,是一年当中最热的节气,部分地区温度可达40℃以上。除去酷暑难当,大暑时节雨水偏多,空气潮湿,更加闷热难耐。

    大暑风俗(喝伏羊汤)

我国很多地方,都有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,尤其是山东一带,大暑更是家家吃伏羊,认为“伏羊一碗汤,不用神医开药方”。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。”

大暑时节,正值麦收结束,新面上市,人们也有短暂的农闲期,为了犒劳干农活的辛劳,每家都会准备新面馍馍,并宰羊喝羊肉汤。而且羊肉性温,伏天的羊肉鲜美,故吃羊肉、喝羊汤,也能起到养阳气的作用。

图片

大暑—清暑生津 多食粥

640 (6).jpg
《素问·举痛论》说:“炅则气泄。”大暑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,出汗过多,不仅伤津,而且耗气,故有“暑天无病三分虚”之说,人们会感到口渴、乏力、无精打采。由于雨水多,湿气盛,表现为食欲不振,肢体酸懒。因此,大暑期间的饮食宜以清暑、健脾、养阴为主,可以多食粥。
李时珍认为,食粥与胃肠相得,最为饮食之妙。《医药六书》曰:“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,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。”古人称粥为“世间第一补人之物”。暑湿季节,宝宝也容易因苦夏脾胃运化不足,所以多吃粥也利于消化。
图片



荷叶莲藕粥

材料:新鲜荷叶1片,莲藕60克,山楂6颗,粳米120克,冰糖30克。

做法:新鲜荷叶洗净,放入锅中,加水煎汤,去叶取汁;莲藕去皮,洗净切丁;山楂洗净,去籽切丁;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荷叶汁中,武火煮沸,加入莲藕丁、山 楂丁,文火继续熬煮成粥,加入冰糖调味即可。

功用:清暑降脂。适合因夏季暑热引起头晕恶心、食少腹胀的人群食用。



图片
640 (7).jpg
图片

大暑— 多静少动 敛阳气

大暑时节天气酷热,阳气走于肌表,浮散于上,人容易出汗,也容易疲劳。《黄帝内经》云“春夏养阳”, 暑热天气应遵循“多静少动”的养生原则,注意顾护阳气,保持体力。
从事高温作业和暴露于烈日下的劳动者要做好防暑措施。外出时要避开高温时段,以防烈日晒伤。《四时幽赏录》记载 了“长安人每至暑月,以锦结为凉棚,设坐具为避暑会”,这就是古人的避暑纳凉。
640 (8).jpg
图片

大暑—神清意平 消烦暑

640 (9).jpg
大暑时节气温高、湿气大,多出现闷热 “桑拿天”。胸中气机不展,人就容易心生烦满,易动“心火”,产生心绪不宁、烦躁不安、思维紊乱等“情绪中暑”症状。
      特别是老年体弱者,情绪“发火” 可造成血压升高、心律失常,甚至引发心肌缺血、猝死等。防止情绪中暑,一要使志无怒,舒肝养心,戒怒戒躁;二要避免不良刺激,心态宜清静;三要注意精神调养,可品茶、弈棋、进行书画创作等,以陶冶情操;四可静心听蝉。
640 (10).jpg
图片

大暑—养阳祛湿 调气机

夏日气温过高,容易形成贪凉饮冷的饮食习惯,再加上暑多夹湿,易困扼脾胃阳气,伤及脾胃运化,并出现腹胀、食欲不振等症,不妨通过自我推拿增强脾胃运化,调理气机,缓解不适。
按揉中脘穴
中脘穴是改善腹胀的重要穴位,位于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,坚持按揉此穴,有助改善胃痛、腹胀、纳呆、呕吐、吞酸、呃逆等脾胃不适。
640.png

重按足三里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,外膝眼下四横指,用拇指指腹按揉50次,力量稍重,有明显酸胀感,可以起到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扶正祛邪的作用。
640 (1).png

团摩脐周
选择坐位或仰卧姿势,将左手叠于右手之上,以肚脐为中心绕圈摩腹,半径范围恰从肋缘下滑过,晨起顺时针81圈,睡前逆时针81圈,腹部有多条经脉循行,团摩脐周,可以畅达胸腹,使气机正常运转,气行则湿化。
640 (2).png
640 (11).jpg

静心练坐功
方法:每日凌晨3~7时,正坐,一手手心向上用力托举,一手手心向下,用力下按,而后两手交换,各三至五次,然后牙齿叩动36次,调息吐纳,将津液咽入丹田九次。
此功法可改善肺脏邪毒积滞引起的胸胁胀满、心颤心慌、面红鼻赤、眼珠发黄、心烦心痛、掌心发热等症。


首页
大事件
健康产品
理疗养生
加入我们